浪奔浪流,上海滩上都是些什么楼
外滩夜景。图片来源:cyclechina.com
上海老城厢外,南起延安东路,北至外白渡桥,面对黄浦江的狭长地带,是近代上海市的起源点。这里耸立着中国近代历史上最重要的一组建筑——上海外滩建筑群。这些建筑壮丽巍峨,比肩而立,互相争胜,组成了特色鲜明的上海天际线。它们代表着近代时期世界上流行的各种建筑风格,因此得到了“万国建筑博览”的美誉。
英国人为什么选择了外滩
上海本来是中国一座普通的小县城,黄浦江从城外流过,河滩芦苇丛生,是一片荒凉的农田。1842年,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《南京条约》,把上海辟为“通商口岸”。英国殖民者看重黄浦江航道宽深,水流充沛平稳,非常适宜航行,于是擅自将这里作为船舶停泊区。后来又看到黄浦江沿岸地势平坦,适宜建造码头和仓库,周围有苏州河和洋泾浜两条河流,方便运货到内陆。于是他们与上海道台商议,把一江两河之间的区域划为英属居留地。随后英国商人接踵而来,在这里建旅馆,开洋行,开启了外滩“十里洋场”的历史。
1933年的上海地图黄浦江反弓水西岸为外滩。图片来源:维基百科
外滩留存至今最早的建筑
外滩早期的建筑多为低层的楼房,这些建筑如今多已不存。在保存完好的建筑中,年龄最老的要数英国驻沪领事馆。
英国人来上海后,曾在老城厢内租了“敦春堂”民房,充当临时领事馆。1846年才到城外租地建设领事馆,耗时三年建成使用。然而1870年发生火灾,建筑与文件档案一起烧毁。于是1872年在原址重建。
英国驻沪领事馆。图片来源:作者自摄
新建成的领事馆办公楼是两层砖木楼房,房子外侧四周有一圈宽阔的走廊,用或方或圆的拱券围起来,既遮荫,又开敞。这是英国人在炎热潮湿的殖民地发展出来的一种建筑类型,称作“外廊式”建筑。当时英国红砖还很难运输,房屋主要是用中国本土的青砖建设,只有在拱券和局部柱子用红砖装饰。房屋周围是大片的花园和草坪,环境优美。解放后上海驻沪领事馆撤离,这座建筑归上海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等单位使用,现在被改为了精品酒店。
洋场上的中国海关
外滩的中山东一路13号有座建筑十分引人瞩目,它中部高耸着气派的钟楼,四面各有一面大钟,每过十五分钟就奏响报时的声音,回荡在黄浦江上空。这座建筑并非外滩常见的商业大楼,它曾经是清朝四大海关之一,称为“江海关”。
1857年的江海关。图片来源:维基百科
江海关大楼经历过几次重建,现在看到的是第四代海关大楼。最早的两代江海关都是像庙宇一样的中国式建筑,处在外滩众多的西式大楼之间,显得颇为简陋。1891年中式的江海关被拆除,参照英国的教堂式样,采用砖木结构重建为带有五层钟楼的西式楼房。1925年重建为了钢框架结构的新楼,便是今天的江海关大楼。
第四代江海关大楼。图片来源:作者自摄
新大楼由公和洋行设计,新仁记营造厂营建,高8层(连夹层9层),上有4层高的钟楼。它的建筑外形是不同建筑风格的糅合,入口采用希腊复兴式的多立克柱式,灵感来自雅典的帕台农神庙;建筑主体采用垂直线条,建筑顶部加上高耸的钟楼,直指天空,让人想起哥特式教堂的尖塔,钟楼的几何线条明快简洁,又有着装饰主义的特点,这种杂糅的建筑形式,是十九世纪折衷主义风格的变体。钟楼上的大钟同伦敦国会大厦上的大本钟一模一样,为同一公司的产品,直径5.3米,中有72盏自动电灯,最大的钟摆重达2吨,为亚洲之冠,也是世界知名的大钟之一。
昔日的“金融帝国”
位于江海关隔壁的,是当时号称“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”的汇丰银行大楼。这座建筑建于1921年。从正面看去,整个建筑中轴对称,纵向分成上中下三段,横向分成五段,中央六根巨柱贯穿三层,顶部建有两层高的钢结构巨型穹顶,这是西方新古典主义设计手法的典型构图。
汇丰银行大楼。图片来源:维基百科
汇丰银行大楼穹顶内部有彩色玻璃马赛克拼成的镶嵌画,做工精良,用料昂贵,特别是设计别具匠心。顶部中心壁画为罗马希腊神话中的日神、月神和丰收女神,配以黄道十二星座,象征汇丰银行的业务生生不息。
汇丰银行内穹顶壁画。图片来源:维基百科
穹顶底部八侧的壁面各有壁画,画着象征上海、伦敦、巴黎、纽约、东京、曼谷、加尔各达和香港八个城市的女神,并分别以这些城市的建筑为背景。汇丰银行的总部设在香港,在其他七个城市均有支行,这些女神就是各个分行的人格化象征。最有趣的是其中上海的壁画上画着航海女神,背景上的建筑正是这座汇丰银行大楼,和一旁紧邻的江海关。
汇丰银行壁画中的上海。图片来源:flickr.com
远东第一高楼的争夺
汇丰银行是外滩没有争议的体量最大的建筑,但是对于外滩最高建筑的称号,曾经发生过多次争夺战。
近代时期外滩是东南亚建筑最繁华的地区,如果能成为外滩第一高楼,便可夺得“远东第一高楼”的美誉。这项称号最早由犹太大商人维克多·沙逊在上海建造的“沙逊大厦”所保有。
沙逊大厦。图片来源:作者自摄
沙逊大厦1926年开工,1929年建成,采用钢框架结构,地上13层,地下1层,通高77米。楼身采用花岗石贴面,强调竖向线条,内部装饰时尚摩登,具有强烈的“装饰艺术”风格,大楼顶层有高达19米的墨绿色金字塔屋顶,是外滩的地标之一。
沙逊大厦隔壁,是中国建筑师陆谦受设计的中国银行大楼。中国银行是当时资金最雄厚的华资银行,1934年开工建新楼。为了彰显民族自信,有意在高度上与旁边的沙逊大厦争胜。沙逊得知后,随即出来蛮横干涉,提出楼高不得超过沙逊大厦的金字塔顶,强令租界工部局工程处拒发建造执照,由此造成中国银行更改方案,降低高度,最终比沙逊大厦低0.3米。
中国银行大楼。图片来源:作者自摄
尽管如此,中国银行的规模和设施仍堪称一时之冠。这座摩天楼融入了中国民族艺术风格。在大厦顶端冠以中式攒尖屋顶,装饰细部大量采用简化和几何化的中国传统建筑图案。檐下有简化仿木构的石质斗栱,正立面漏窗采用“寿”字图案,大门口的九级台阶取“九九无穷”之意。大门上方原有孔子周游列国石雕,可惜建国后被铲去。银行有两层地下室,安保设计严密,当时被称为“远东第一大库”。该楼目前仍由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使用。
“万国建筑博览”的由来
外滩之所以留下了琳琅满目、风格各异的建筑,与它“东方华尔街”的历史地位息息相关。近代的外滩成为远东最重要的政治、金融、文化中心,各国商贾纷至沓来,都希望能在此占有一席之地。他们在外滩展开建筑竞赛,用壮丽的建筑彰显着自己的实力。
从开埠到今天,外滩的建筑不断拆除重建,经历过三次大规模的更新,出自不同的建筑师之手,紧紧跟随着世界建筑时尚更迭的潮流,却始终代表着当时全球最先进的设计与技术水平。外滩的建筑是近代时期东西各国文化碰撞与交融的体现,也是上海近代历史的见证。
知识点 地理八年级下
南方地区:上海。
编辑:钱江
果壳少年
ID:guokr_junior
果壳为中学生量身打造的知识产品
还不快关注一下!
虽然还不能评论
但你在后台的留言我们都看得到
当然还有你的赞~